“近者悦•远者来”英才故事历经“冰与火” 28年他终成新能源汽车试验大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6日10时30分讯(首席记者 佘振芳 实习生 梁浩楠)“最冷的时候去最冷的地方,最热的时候去最热的地方。”从零下35℃到50℃,每年,唐跃辉都要经历这样的“冰与火”。
唐跃辉——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混合动力乘用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首席技师,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专业项目建设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但他却说自己只是个“工人”。1992年从江陵机器厂技工学校毕业后,唐跃辉进入长安汽车成为137车间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进入长安汽车后,他一直从事汽车性能测试相关工作。“我就是个汽车性能测试工。汽车性能测试要行之有效,就必须要了解车辆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这样才可以做到对用户负责。”唐跃辉说道。
唐跃辉(中)和同事们正在开早会。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实习生 梁浩楠 摄
进入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对面的大厂房旁,一个小小的停车场配置了几个不同的充电桩,十几辆新能源汽车分两排停放。
“这一排是我们已上市的新能源汽车,那辆车就是我们在街道上常见的T3出行车型。”唐跃辉指着一辆白色轿车说道,像这样一辆新能源汽车从试制试验到投放市场,要经过3000多项安全、续航能力等方面的测试。
“只有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才能更好地测出汽车的性能,每年的三高(高温、高原、高寒)试验就是我们每年‘度假’标配。”据唐跃辉介绍,中国最冷的时候,呼伦贝尔、黑河的环境和温度都是零下35℃左右,要穿两件羽绒服、两件羽绒裤,外加一顶大棉帽。最热的时候,吐鲁番的地表温度近70℃,环境和温度能达到50℃左右。
唐跃辉说,测试期间,为保证汽车性能测试数据的准确性,车不能开窗、开空调。测试之前,车子充满电,在当时的环境里保温6个小时之后才能上车开跑,直到车子电量耗完才能完成一次测验,而我们每次测试至少要跑45次以上。
“有一次,我们在火焰山附近测试。因为地方太偏中午没地方吃饭,幸好一位四川老乡开车拉着鸡蛋路过。我们就买了几个鸡蛋,埋在地里,把鸡蛋焖熟了吃,吃起来跟我们平常煮的没什么区别。”说起这些艰苦的经历,唐跃辉却满脸是笑。
在同事眼中,每年的“三高”试验唐跃辉从不缺席。北至漠河,南至海南。一次试验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唐跃辉每年都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外地工作。
丰富的实践带来了深厚的沉淀,唐跃辉带领团队在长安CAPDS基础上,以“三横五纵”为思路,建立了“长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试验验证体系”和“竞品对标体系”,包含零部件级、系统级、整车级试验项目共2380项,产品对标项目740项。
唐跃辉(左二)向同事讲解电池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实习生 梁浩楠 摄
“以前做学徒做不好,师傅是要打人的。现在不一样了,小伙伴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一些新的东西我们都是互相学习。而且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来促进他们不断学习,熟练技术。我的作用更像是块垫脚石,把我们的小伙伴扶上马,然后再送他们一程。”唐跃辉打趣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据了解,唐跃辉所带领的团队多次斩获业内的技术大奖。比如,去年,唐跃辉培养的2名学徒,获得了中国技能大赛——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全国三等奖”。今年,团队里4位刚来一年的小伙伴更是夺得了4个“全国二等奖”。
2017年,以唐跃辉为领创人的大师工作室成立。2019年工作室晋升为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同年获批了国家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现在,单纯的技术型人才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打造的实训基地,对培养储备技能技术人才,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都有积极的影响。”唐跃辉介绍道,长安汽车还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办长安班,全程介入学生培养计划,不断为汽车产业输送人才。
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技术进步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年轻人。唐跃辉最高兴看到的,便是慢慢的变多的人才投身行业。今年,全市高职院校长安班在校人数200多人,中职院校600多人。在新能源板块,自去年第一批到现在已有26人正式入职。
除带好团队,近些年来,唐跃辉还积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18年参与国家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项目——增程式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平台级整车集成技术项目,参加重庆市科学技术创新项目——新一代高性能一体化电驱动总成研发与应用项目;2015年发表《一种预充电阻耐久性试验方法及系统》专利;2018年发表《一种整车状态下电池容量测试装置及试验方法》专利。
“下一步,我希望能带领团队把这两个项目做好,为长安汽车,也为重庆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作出贡献,也为重庆汽车产业升级做好人才储备。”唐跃辉表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6日10时30分讯(首席记者 佘振芳 实习生 梁浩楠)“最冷的时候去最冷的地方,最热的时候去最热的地方。”从零下35℃到50℃,每年,唐跃辉都要经历这样的“冰与火”。
唐跃辉——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混合动力乘用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首席技师,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专业项目建设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但他却说自己只是个“工人”。1992年从江陵机器厂技工学校毕业后,唐跃辉进入长安汽车成为137车间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进入长安汽车后,他一直从事汽车性能测试相关工作。“我就是个汽车性能测试工。汽车性能测试要行之有效,就必须要了解车辆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这样才可以做到对用户负责。”唐跃辉说道。
唐跃辉(中)和同事们正在开早会。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实习生 梁浩楠 摄
进入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对面的大厂房旁,一个小小的停车场配置了几个不同的充电桩,十几辆新能源汽车分两排停放。
“这一排是我们已上市的新能源汽车,那辆车就是我们在街道上常见的T3出行车型。”唐跃辉指着一辆白色轿车说道,像这样一辆新能源汽车从试制试验到投放市场,要经过3000多项安全、续航能力等方面的测试。
“只有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才能更好地测出汽车的性能,每年的三高(高温、高原、高寒)试验就是我们每年‘度假’标配。”据唐跃辉介绍,中国最冷的时候,呼伦贝尔、黑河的环境和温度都是零下35℃左右,要穿两件羽绒服、两件羽绒裤,外加一顶大棉帽。最热的时候,吐鲁番的地表温度近70℃,环境和温度能达到50℃左右。
唐跃辉说,测试期间,为保证汽车性能测试数据的准确性,车不能开窗、开空调。测试之前,车子充满电,在当时的环境里保温6个小时之后才能上车开跑,直到车子电量耗完才能完成一次测验,而我们每次测试至少要跑45次以上。
“有一次,我们在火焰山附近测试。因为地方太偏中午没地方吃饭,幸好一位四川老乡开车拉着鸡蛋路过。我们就买了几个鸡蛋,埋在地里,把鸡蛋焖熟了吃,吃起来跟我们平常煮的没什么区别。”说起这些艰苦的经历,唐跃辉却满脸是笑。
在同事眼中,每年的“三高”试验唐跃辉从不缺席。北至漠河,南至海南。一次试验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唐跃辉每年都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外地工作。
丰富的实践带来了深厚的沉淀,唐跃辉带领团队在长安CAPDS基础上,以“三横五纵”为思路,建立了“长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试验验证体系”和“竞品对标体系”,包含零部件级、系统级、整车级试验项目共2380项,产品对标项目740项。
唐跃辉(左二)向同事讲解电池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实习生 梁浩楠 摄
“以前做学徒做不好,师傅是要打人的。现在不一样了,小伙伴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一些新的东西我们都是互相学习。而且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来促进他们不断学习,熟练技术。我的作用更像是块垫脚石,把我们的小伙伴扶上马,然后再送他们一程。”唐跃辉打趣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据了解,唐跃辉所带领的团队多次斩获业内的技术大奖。比如,去年,唐跃辉培养的2名学徒,获得了中国技能大赛——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全国三等奖”。今年,团队里4位刚来一年的小伙伴更是夺得了4个“全国二等奖”。
2017年,以唐跃辉为领创人的大师工作室成立。2019年工作室晋升为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同年获批了国家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现在,单纯的技术型人才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打造的实训基地,对培养储备技能技术人才,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都有积极的影响。”唐跃辉介绍道,长安汽车还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办长安班,全程介入学生培养计划,不断为汽车产业输送人才。
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技术进步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年轻人。唐跃辉最高兴看到的,便是慢慢的变多的人才投身行业。今年,全市高职院校长安班在校人数200多人,中职院校600多人。在新能源板块,自去年第一批到现在已有26人正式入职。
除带好团队,近些年来,唐跃辉还积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18年参与国家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项目——增程式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平台级整车集成技术项目,参加重庆市科学技术创新项目——新一代高性能一体化电驱动总成研发与应用项目;2015年发表《一种预充电阻耐久性试验方法及系统》专利;2018年发表《一种整车状态下电池容量测试装置及试验方法》专利。
“下一步,我希望能带领团队把这两个项目做好,为长安汽车,也为重庆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作出贡献,也为重庆汽车产业升级做好人才储备。”唐跃辉表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
虚假新闻投诉致电63080077[责任编辑: 邓旻璐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版权声明: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线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网络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