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各大高校、研究实验室都加入复现行动中,每天都有新进展新发现。
昨天华科博士后成功复现 LK-99 磁悬浮现象轰动全国,不过证明温室超导有两大条件:一是磁悬浮现象,二是零电阻。(前情回要:多做了一步,见证历史!华科博士后成功复现 LK-99 磁悬浮现象(附复现全过程))
轰轰烈烈的狂欢还在继续,但讨论风向慢慢的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了,例如,东南大学的实验结果被国外研究人员频频质疑。
再例如,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毛河光教授近期介绍采访时表示:韩国研究则从开始就有点像民科,或者像变魔术。
从源头上重新思考了这一研究的合理性。这能够理解为,如今冷静的声音慢慢的变多了吗?
8月3日凌晨,东南大学物理学院超导团队孙悦教授在B站(Up主“科学调查局”)公布LK-99验证最新进展。
(前情回顾,前几天孙悦教授并未复现成功:全球复现韩国团队研究成果!北航发文证伪室温超导,美国国家实验室证实理论可行)
在上一次复现实验中,孙悦团队得到的 LK-99 材料呈现无超导磁悬浮现象。
But...孙悦团队在110K (-163.15℃)以下,成功观测到了 LK-99 零电阻,而这也可能是 LK-99 存在超导性的一个重要证据。(但是跟室温没有半毛钱关系)
论文中研究人员做了4个样品,称纯净度比韩国研究人员论文里提到的样品更加纯净。
结果发现,在高温250K(-23.15°C)以上的情况下,LK-99的电阻率呈现半导体行为。
随着温度慢慢降低,在110K(-163.15℃)左右,LK-99电阻基本降到0。
而对于其中一段奇怪的电阻率下降,研究人没办法确定原因,认为有很大的可能是电极不干净导致。
值得注意的是,加上此前的样品,研究人员只在六片样品中的一片观测到了零电阻,其他样品大多数产生的都是半导体行为。
研究人员还测量了在0到9 T的磁场下样品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发现在5 T以下,随着磁场增强,超导转变温度逐渐降低,但在7 T以上,电阻却出现了反常的上升。
这可能与样品中存在的结构畸变和电荷密度波有关,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究。
另外,研究人员发现样品的零电阻状态在磁场下很稳定,暗示着这样一种材料有很高的超导临界磁场。
然而,研究人员并没检验测试到样品的迈斯纳效应,说明样品中超导相的体积分数很低。
简单来说,样品里超导的部分很少。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想要制备高纯度的超导样品仍是一个难题。
总而言之,虽然研究人员成功观察到了零电阻,但并非是在室温条件下且样品未呈现抗磁性。
多做了一步,见证历史!华科博士后成功复现 LK-99 磁悬浮现象(附复现全过程)
不过对于东南大学 110K 零电阻观测成功的结果,包括京都大学固体量子物性研究实验室以及马里兰大学凝聚态理论中心(CMTC)都认为数据有问题。(目前推文均已删除)
译文:关于LK-99的再现实验中在110 K出现的超导转变引起了讨论,但是如果把纵轴换成线性刻度(原来的是对数刻度),就看不到像超导转变那样的陡峭变化了。
250 K左右的急剧下降可能是由于端子移动造成的(测量电阻常见的问题)。
译文:东南可能画了一个误导性的图。在线性尺度上,似乎没有转变,非常令人失望,也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误差也很大。
译文:这些没有经过同行评审的预印本中展示的“物理学”是一种恶搞。原始论文无显著的超导转变,且TT_c时的电阻是Cu的100倍。东南也没有转变,只有仪器的误差。这里的目标是什么?没有人能欺骗自然。
事实上,不仅有人对“LK-99 110K零电阻”持怀疑态度,也有人从一开始就对LK-99不抱期待。
有声音指出,韩国作者所属机构和论文所陈述颇有“民科”之嫌,这无疑降低了其研究的可信度。
毛河光教授在1989年获国际高压界最高奖——布里季曼奖,并于199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前多年担任美国卡内基科学研究所地球物理实验室的负责人。
毛教授解释道,他们(韩国研究)视频中的材料会部分悬浮起来,这是磁体很常见的抗磁现象。超导的话则是抗磁力非常强,可以把火车之类的悬浮起来。
事实上,万分之一的抗磁就足够把一片小材料悬浮起来,这个材料和现象有很多,不像超导。所以要是最终是这么一个材料的话,就不值得再去追究。
任何事情都可能会,哪怕一百万分之一、一千万分之一的可能,但不能认为这个材料是有任何可能的特征,它就真的是有可能的,否则就是买彩票了,至少目前韩国这里并没有显示在科学上很靠谱。
听起来还是概率的问题,以“一些”成果去下结论目前看还是有些为时过早。但毛教授也依然用概率学为这次的研究狂欢留下了展望:
民科即使会成功,只是这个成功的可能性只有百亿分之一,而且民科的成功也是独立的事情,它们之间没什么联系,并不累积。
这个科学体系是有用处的,你要真的要突破的话,还需要在体系里面找一些突破点,即使那看起来确实有一点像反体系,但是你还是要有科学基础。